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吉林大学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实验室孙洪波、陈岐岱教授团队完成的“光学FIB(光学远场诱导近场击穿)效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团队为何能够取得这项荣誉?这要从团队的建设说起。
吉林大学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实验室孙洪波、陈岐岱教授团队从2005年成立,近20年来一直聚焦超快激光加工领域。2010年前后,团队从实验中偶然发现了激光诱导的近场击穿效应,之后花了近10年时间完善了自由三维光学近场这一前所未有的纳米光学新机理,即“光学FIB(光学远场诱导近场击穿)效应”项目。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主任陈岐岱
“光学FIB效应”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学FIB效应,即通过光学远场向近场的偏振能量耦合,诱导和操纵近场种子的生成和动态延展,实现自由三维光学近场这一前所未有的纳米光学新机理。它颠覆了光学近场只能存在于二维表面或界面的经典光学认知,实现了针对固体材料最高达7nm的超分辨加工,带来超隐形切割、立体光芯片和飞秒光刷黑体等颠覆性技术创新。
光学FIB概念、技术和方法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5篇代表性论文被来自43个国家、700余所研究机构等5个国际顶尖光学研究机构引用。
这样一项颠覆性技术,主要应用又是什么呢?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主任陈岐岱说,主要就是解决了光芯片的“卡脖子”难题。
吉林大学孙洪波、陈岐岱教授团队工作中
目前电子芯片已经走到了瓶颈和极限,未来方向是光芯片。但光芯片需要三维光刻机,三维的自由光刻必须要通过超快激光加工技术,“我们的研究本质上开发了超快激光的三维的精密加工,所以说我们利用这种光学FIB效应,能够实现三维、高精度、可控的、高效率的加工。”光学FIB带来了超隐形切割、立体光芯片等颠覆性技术创新,解决了“卡脖子”难题,成果应用于重要国家工程,还将继续在特殊性能机械、电子部件和系统的精密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203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是集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于一身的。孙洪波、陈岐岱教授团队中就有多位吉林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的身影。
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王磊、韩冬冬
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韩冬冬就是其中一位。他从读书时就在该团队中学习、工作,2018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团队中,“我很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们的培养,作为青年教师,前辈那种对待科研一丝不苟,把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祖国的紧迫需求相结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也会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们,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继2020年后,再一次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Bsports下载。学院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主要来源于学院的培养机制。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卢革宇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卢革宇表示,孙洪波、陈岐岱教授团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机制下创建的团队,团队中有两名青年教师是利用金种子工程留校的。金种子工程是吉林大学根据吉林大学实际开创的一项人才引育工程,即把优秀毕业生留在学校,然后送到国外知名团队学习,聚焦国际前沿开展研究,瞄准前沿、超越前沿。金种子工程有很好的实践,在此次奖项的获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科技强国、科技强国是重要国策,要培养好优秀人才,学院一直鼓励青年教师敢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引领光电领域的发展,为国家科技强国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卢革宇说。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