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为主,市场为本,诚心是永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

020-4854896

新闻资讯NEWS

联系Bsports手机版下载contact us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珠江区金额车街103号

座机:020-4854896

联系人:李森岛

手机:13659595202

邮箱:34534234@qq.com

公司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Bsports在线:“信贷数据”严监管:防资金空转和突击达标

本报记者慈玉鹏北京报道

审计署近日公示《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存在信贷数据不实、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等问题。

“信贷数据”严监管:防资金空转和突击达标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信贷数据不实一直是监管重点审查的问题之一。监管部门2024年3月公开信息显示,某银行人士因信贷数据不真实问题而被处罚。另外,2024年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特别提及,要提升普惠信贷数据质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之所以信贷数据不实,主要是因为要“达到”内外部考核目标掩盖资金空转,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还可能会为宏观经济决策设置虚假前提。

5167亿元“即贷即收”

针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报告》指出,重点审计的12家国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43万亿元,负债总额47.48万亿元,净资产收益率0.78%到18.57%。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信贷数据不实,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Bsports在线

具体来看,6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含金量不高,部分机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时,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其中,5167亿元属于“即贷即收”形式,即在考核前发放、考核后收回。此外,存在等额存贷情况,即企业在贷款前存入等额存款或贷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银行。

《报告》同时指出,金融资源供给结构不够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点领域“加”的成色不足。4家银行680.59亿元名义上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转套利。二是限制领域“减”的力度不够。至2023年年底,4家银行未完成2020年年底前出清任务,仍为461户“僵尸企业”保有贷款余额314.41亿元Bsports注册。其中,34.84亿元为2023年新发放,306.09亿元风险资产通过“无效重组”、违规展期等方式虚假盘活,长期以“仍未不良”的虚假形态占用信贷资源。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数据不实主要体现在,对大中小型企业划型不准、对产业行业划分不准、对重点领域信贷划分不准等。从此次审计披露情况看,部分信贷数据统计不实的原因是为了掩盖资金空转,还有一部分信贷数据统计不实的原因是在错误业绩观指导下为了“达到”内外部考核目标的造假行为。无论是资金空转还是统计造假都值得警惕,这不仅严重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还可能会为宏观经济决策设置虚假前提。

某华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信贷数据不实有很多原因。例如,有时银行为满足考核指标不得不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而为了规避风险或会联合央国企发放贷款,再回流至银行存款类产品中,一存一贷数据就会提高,但实质只是增加了银行成本,完成考核任务。

一位华东地区具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士表示,针对信贷数据不实的问题,举例来说,监管对于普惠金融有考核指标,但是银行从风险考虑上讲,不一定完全按照监管的要求操作,为了完成考核,其间就可能出现数据不实的情况。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信贷数据不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信贷投放的含金量低,而在统计时作假。一些贷款被违规转化为科技、绿色或涉农贷款进行统计上报,从而扭曲了信贷数据的真实性,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其次,部分信贷投放存在虚增空转现象。贷款在考核前发放,考核后即收回,形成“即贷即收”的假象。某些机构还通过把贷款百分之百转化为银行存款,再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100%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再次,等额存贷操作也导致信贷数据失真,并虚增了存贷款规模。最后,金融资源供给结构不优化。银行名义上投向科技创新的贷款被挪作他用或用于空转套利。而在限制领域的信贷减少力度不足,一些“僵尸企业”的贷款或风险资产通过违规手段被虚假盘活。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信贷数据的真实性,也扭曲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陆岷峰表示,信贷数据不实的问题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中的违规操作,也揭示了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考核机制导向问题、监管力度不足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驱动。金融机构为满足上级考核要求,常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重点领域贷款,短期达标但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初衷,导致信贷数据真实性受质疑。监管不足使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增空转、考核前发放考核后收回等手段规避监管,扭曲信贷数据,影响金融资源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虚增信贷投放、虚假重组等方式掩盖风险,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抽查复核+处罚

记者注意到,监管近期不断加强信贷数据真实性管理。例如,前述《通知》提及:“为确保普惠信贷有关监管评价、差异化风险资产权重计量、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等政策有效落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普惠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开展内部抽查和审计,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各监管局要充分运用现场检查、调查、数据治理等方式,建立健全普惠信贷数据抽查复核机制,加强持续监管,按季度报告核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与此同时,信贷数据失真亦是银行机构被处罚的原因之一。记者注意到,监管部门2024年3月公示信息显示,某国有银行人士因对信贷数据不真实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被监管处罚;2023年,原银保监会曾一次性公示了对3家银行机构罚款1.16亿元,并分别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的处罚情况,处罚原因之一即贷款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

杨海平告诉记者,增强信贷数据真实性,需要内外部综合施治。就商业银行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围绕信贷统计,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强化数据治理;通过专项检查,对统计造假进行纠偏;进一步优化信贷产品配置,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就监管部门而言,建议通过监管检查,推动商业银行优化数据治理、业绩考核;继续通过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和短板领域。

陆岷峰告诉记者,为有效遏制信贷数据造假行为,第一应强化监管和问责机制。监管机构须充分应用监管科技手段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的审查,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违规操作的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既对事更要对人”,不能以罚代处,对违规行为坚决实行“职位和经济”双处罚机制,既要掏票子,更要摘帽子,通过增加违规成本来确保其付出相应代价。

第二,要完善信贷投放的审核流程。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确保每笔贷款经过严格审核,特别是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的贷款应由专门审核团队评估,并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定期审计,确保数据真实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优化金融资源供给结构。金融机构须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合理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增加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限制领域的贷款,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理任务,并对高风险企业贷款采取更加审慎态度,避免虚假盘活信贷资源。

第四,要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金融机构应定期公开信贷投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和行内全体员工的监督,通过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减少信贷数据造假的可能。同时,监管机构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防止重复贷款。

第五,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并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确保其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Bsports入口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返回顶部